大地益源:緊跟“土十條”方向,不忘初衷,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江蘇大地益源環境修復公司成立于2009年,公司成立之初便土壤及地下水修復確立為公司主營業務。幾年來,公司堅持以“以人為本、技術領先”為基本戰略,躋身行業前列,成為業內較早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工程業績及專業資質等方面達到了較高水平。針對土壤修復領域的市場現狀及大地益源的發展戰略,中國固廢網在第十九屆中國環博會現場采訪了大地益源總經理辜曉平。
中國固廢網采訪大地益源總經理辜曉平
“土十條”頒布至今已有兩年的時間,大地益源也在不斷思考“土十條”帶來了什么。辜曉平認為,“土十條”帶來了至少四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帶來了政策。在“土十條”頒布以后,國家頻繁出臺了一些土壤、地下水修復的政策法規和技術規范,這個對規范行業發展、營造健康的市場環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帶來了市場。“土十條”在如何“摸清家底”、如何明確職責、風險管控和實施修復的目標規劃等都做了具體規定,使污染場地修復市場由過去因城市建設需要的被動實施,向按照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要求主動實施轉變,各及政府、各有關部門有序推進場地修復各個環節的發展,從而帶來了穩步發展的市場空間。辜曉平告訴筆者:“2016年市場上經過招投標的工業污染場地修復項目的總額大概是70億左右,2017年達到130億左右,專家預測2018年可能超過兩百個億水平。”
第三,帶來了全方位競爭,包括市場競爭、技術競爭、人才競爭,以及行業主管部門之間的競爭。
第四,帶來了責任。土壤修復產業鏈中各個行業各個單位,都有責任的界定,都要承擔“終身負責”的義務。
辜曉平指出,“土十條”帶來了重要機遇,但由于市場尚不成熟,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對修復技術及工藝方法的重視不夠,普遍存在修復不到位和過度修復的問題,如何真正做到“綠色、可持續”的修復施工,需要多方面科學、務實地開展工作;二是商業模式單一,土壤修復的市場很大程度受到資金的制約,目前在國內場地修復尚未見到PPP模式等社會資本投資模式,有待拓寬投資渠道,創新商業模式。
在國內初步形成場地修復市場中,大地益源經過艱苦探索,成功實施過70多個典型修復項目。辜曉平介紹了兩個比較典型的案例:
一是公司于2011年承擔的第一個場地修復項目,是由世界銀行資助、環保部組織實施的示范工程。辜曉平介紹:“這個項目是按國際水準組織實施的,對大地益源具有重要意義。它讓我們了解到真正意義上的的場地修復概念,使大地益源高起點、高標準地進入修復市場。
二是公司第一個過億元的項目,該項目成功運用了國際先進的原位、異位熱脫附技術和化學氧化技術,對提升公司在業內的影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也進一步堅定了公司技術領先戰略不動搖。
對于公司未來的發展,辜曉平較為樂觀。他認為,“土十條”將土壤修復實施方面指明了兩個重要任務:一是把家底摸清,面廣量大,商機很多,包括場地調查、農用地調查、工礦企業調查等;第二個段是對典型的污染場地按計劃實施修復,項目信息公開,修復企業可以從容地進入市場,選擇適合本企業實施的修復業務,避免盲目去找項目。針對土壤修復,大地益源給自己制定了發展目標——“努力做中國最信賴、最有價值受的環境修復企業”,堅持以技術為導向,走高新技術產業道路,用技術和責任心去解決污染問題。